6 min read

希腊十年:从绝望到复苏

希腊十年:从绝望到复苏

说起希腊,首先想到的是蓝白小屋、爱琴海和浪漫蜜月,记得有谁说过希腊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,我和希腊的记忆还是在学校的时候,2007 年,希腊派了一个在职的公务员来深造,当时他的奖学金是我们的 5 倍,而且他的太太和几个孩子的所有费用也是政府承担,更主要的是没有什么考核,天天嗨着,大家都羡慕的一塌糊涂,果然是最舒服的国家没有之一。

后面经济危机,欧洲债务危机,几年后他也受到影响被政府召回去了。看到电视上的暴动,后面也从新闻里消失了,直到前两天看到 FT 上的一篇文章 How Greece came back from the brink,感叹一个国家的坚强和韧性,相信对希腊人来说,过去十年,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。今天我想从四个角度,聊聊希腊是怎么从深渊中慢慢爬起来的。

危机中的绝望与韧性:普通人的“活下去”

2010年代的希腊,经济崩溃的速度和残酷程度,远超外界想象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危机不是宏观经济学上的数字,而是“明天还能不能有饭吃”。比如文章里提到的 Dimitra Piagkou,一个原本有小生意的老太太,危机时失业、负债、房子被拍卖,甚至想过自杀。

但哪怕在最黑暗的时刻,希腊人依然在挣扎着活下去。Dimitra最后靠陌生人的帮助,有了落脚的地方。很多希腊人靠家族、社区、朋友间的互助,硬是熬过了最难的日子。这种“活下去”的韧性,一群人,一个组织的力量,让这个民族在绝望中没有崩溃,而是慢慢积蓄着能量。

三轮国际救助:严苛条件下的生存考验

希腊的危机爆发后,2009年赤字被发现严重造假,2010年直接被资本市场拉黑,无法借新还旧。紧接着,希腊在2010、2012和2015年先后获得了三轮国际救助,总规模超过2600亿欧元。这些救助来自欧盟、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,条件极其严苛:大幅削减公共开支、提高税收、改革养老金系统、裁减公务员,还有一轮又一轮的结构性改革。

这些紧缩政策(austerity)一度让希腊经济陷入恶性循环。GDP缩水26%,失业率最高飙到28%,年轻人失业率更是突破50%。社会动荡、抗议不断,外界普遍认为希腊“不可能靠紧缩走出泥潭”,甚至担心会彻底社会崩溃。

为什么紧缩没有拖垮希腊?

希腊能走出来,原因很复杂。首先,确实有一段时间,紧缩让经济越来越差,信心崩溃、投资萎缩、人才外流。但后来,希腊社会和政治体系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。2015年齐普拉斯政府虽然一开始激进反对救助,最后还是“kolotoumba”转向,接受了第三轮救助协议。从此,希腊开始“超额完成”改革任务,财政纪律大幅加强。2017年,希腊重新进入债券市场,2018年正式退出救助计划。

更重要的是,希腊的紧缩没有像拉美或非洲国家那样陷入彻底的恶性循环,是因为背后有欧元区的兜底(比如欧洲央行的救市承诺),以及后续欧盟逐步加大了对希腊的投资和恢复性支持。希腊自身也通过削减赤字、改革税制、数字化政府、清理银行坏账等措施,提升了经济体质。

可以看到希腊 10 年国债的成本一度比德国的高 40% 啊,想想能感受当时是多么的 panic,现在已经基本恢复到和德国同样的水平(spread 趋近于 0),也反应了投资者对希腊经济的乐观情绪。

科技和投资的回流

危机期间,希腊的“创意破坏”效应被激发出来。大批年轻人和企业家在传统行业无法生存,被迫创新。政府也开始鼓励科技创业,吸引海外希腊人和国际资本回流。比如,原本一心投资海外的希腊富人,现在也把资金投入本地的科技基金和初创企业,因为他们看到新一代企业家的活力和本土市场的潜力。

更现实的原因是:经过十年改革,希腊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,税务和行政效率提高,银行体系恢复健康,欧盟的疫情恢复基金也带来了大量新资金。微软等跨国公司开始在希腊布局数据中心和创新项目,带动了整个科技生态的升级。虽然规模还不大,但这种变化已经在社会氛围和投资信心上产生了连锁反应。

希腊股市雅典指数最近几年表现也很好。看近 5 年大幅领先 DAX 和纳斯达克,下面最拉跨的,悲伤啊,恒生指数,5 年还在盈亏线上挣扎。

复苏背后的隐忧与未来挑战

虽然希腊经济增速漂亮,财政盈余、债务下降,但人均GDP和生产力依然落后,投资缺口仍然很大,也是,人懒散惯了如果在生死线上还可以拼一拼,但一旦缓过来了,肯定还是想享受的。微软的数据中心项目进展缓慢,经济依然高度依赖旅游和房地产。更深层的问题是,三分之一人口仍面临贫困或社会排斥,很多年轻人还在国外。

希腊这十年,是一部关于绝望、韧性、改革与反思的现实剧。虽然在新闻里很少看见,他们的复苏却是一刻没有停息,对于投资人,真的是不能放过每一次危机,而对整个欧洲来说,希腊的故事也许只是一个开始。